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网
站内检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决策咨询
精准脱贫难点剖析——以湟中县拦隆口镇下红土沟村为例
来源: 省社科联网
作者:
发布时间: 2017-01-24 10:47:57
编辑: 韩学历

  拉毛措

  精准脱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十三五”规划的主要奋斗目标,围绕精准脱贫全社会全力破解精准脱贫难题,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为了配合青海省委关于精准脱贫的战略举措,充分发挥新型智库的资政服务功能,近日围绕青海省在精准脱贫中存在哪些难点的问题赴湟中县拦隆口镇下红土沟村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观察等方式了解掌握问题症结,特别是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难点问题进行了总结,旨在通过举一反三,破解难题,为打好精准脱贫的攻坚战提供智力支持。

  一、调研点基本情况

  湟中县拦隆口镇下红土沟村距离省会西宁市51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且交通不便的纯脑山行政村。全村人口420人,120户,其中,贫困户23户,贫困人口72人。全村多以汉族为主,约有190人常年外出劳动力。全村总耕地面积1774亩,皆为山旱地。主要种植小麦、油菜籽、马铃薯等,数量不多的马、牛、羊、骡子由农户自行散养。全村年人均收入3200元。由于地理、气候、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下红土沟村脱贫难度较大,致贫原因较为复杂。

  二、脱贫难点剖析

  (一)村党组织缺乏战斗引领作用

  精准脱贫,党建先行,基层党组织应该是实施精准脱贫工程的坚强堡垒,没有党组织这个堡垒,脱贫攻坚就缺乏组织基础和引领者。调研中发现,下红土沟村现有党员29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6名,36-59岁的15名,35岁以下的有8名,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只有2名。这个年龄结构相对比较合理、文化层次相对偏低的党组织在驻村干部进驻前,党员活动室落满尘埃,党组织涣散,有一年时间没有召开党员大会,有的党员数年没有缴纳党费,有的党员的组织关系已遗失,有的党员常年在外打工没有参加过组织生活,有的党员的觉悟甚至不如群众,没有有效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村党建处于半瘫痪状态,对此,群众意见较大,他们认为村里的党组织缺乏战斗力,影响村和村民的发展,特别是影响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驻村干部进驻后,树立精准脱贫,党建先行理念,抓党员作风建设,佩戴党徽,重塑形象,建章立制,用制度管人,纠正不良习性,逐步树立党员威信,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村党组织逐步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引路者和坚强堡垒。

  (二)村民缺乏谋发展的内生动力

  调研中发现,下红土沟村村民普遍没有产业意识,更存在一定的惰性,这种惰性在青海农村具有普遍性,在现代市场背景下,如果农民不具有一定的内生动力就很难找到脱贫的途径,特别是在精准脱贫的攻坚战中,村民如果不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缺乏应有的内生动力,仍然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完全靠政府的投入,那么注定会影响脱贫奔小康的步伐和自身生活水平的提升。为了改变村民的观念和意识,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驻村工作组,身先士卒,先期试养了100只土鸡,并全部出栏销售,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特别是驻村第一书记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成立种植合作社,解决村民“没技术、没销路”的实际,努力创造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有效激发全体村民的内生动力,为精准脱贫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三)脱贫项目资金停留在概念上

  调研中发现,在驻村干部的努力下,下红土沟村村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热情已经被调动起来,并已形成倒逼趋势,村民说,自驻村干部来了以后,把村里搞得“鸡飞狗跳”,红红火火。同时,正值春播在即,广大村民蠢蠢欲动,打算在驻村干部和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全身投入到脱贫攻坚的序幕中。但是,截至目前为止,下红土沟村贫困人口的扶贫资金仍未到账,政府的脱贫项目和资金也只停留在概念中,许多“空头支票”还未兑现,有些政策存在模糊现象,驻村干部介于政府与村民之间“干工作没政策,不干老百姓骂”,顶着很大压力和风险:一怕村民的“倒逼”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怕资金不到位影响春播和许多新规划和新项目的实施,所以,精准扶贫贵在衔接与落实,缩短政策落地的过程,及时使许多项目资金落地,切忌口号式或拖延式不作为和慢作为现象的发生,错失许多发展机遇,挫伤村民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会对政府失去应有的信任和期望,从而影响政府形象。

  (四)村民缺乏致富技能成为瓶颈

  下红土沟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且交通不便的纯脑山行政村。长期以来,村民除了掌握基本农田知识技艺外,没有特殊的技艺技能,更没有传统手工技艺和传统产业等致富手段和途径,这种单纯的劳动技能在一个靠天吃饭的纯脑山地区实现脱贫致富存在较大困难,同时,缺乏技能也为转移就业造成障碍,导致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从事的行业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工种中,制约了村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面对下红土沟村的现状,村驻村工作组结合实际积极寻求合作伙伴,成立合作社,种植芦笋、药材等经济作物,以养殖藏香猪、土鸡等突破口,努力培植特色产业,试图以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并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

  (五)干部群众扶智在先理念淡薄

  调研中发现,下红土沟村很多贫困村民没有一技之长,没有主动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纯朴的安身立命意识阻止了向前步伐,靠他们自己很难找到脱贫之“术”,根据上述情况,驻村工作组及时树立“脱贫先扶智、扶智更扶志”、“扶贫先扶志,治弱先治愚”的精准扶贫新思路,通过入户听取村民意见、开展各种问题活动、弘扬正能量、杜绝不良社会风气等举措,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真正“授人以渔”,树立主动脱贫理念,使村民增强脱贫信心。但是“扶智”需要一个过程,贫困村民的观念转变需要一个信心做基础,没有看得见的实惠和效益,村民会抱有疑虑,驻足不前。驻村干部新思路的实施应该需要资金或项目的支持,但这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关键是在脱贫过程中,除群众的扶智在先理念淡薄外、政府的扶智举措也不多,更缺乏长远宏观的设计和资金支持,这是现阶段精准脱贫攻坚中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六)结对帮扶的举措方式不明确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省各地干部与贫困户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指导帮扶对象制定脱贫计划,督促落实帮扶措施,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但是,目前党委政府还没有具体的帮扶资金、帮扶计划和日程等安排,各地的帮扶结对仪式后,干部们纷纷感到很茫然,不知如何帮扶?如何落实帮扶计划和措施?如何才能使帮扶对象早日脱贫?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困扰干部们的急迫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党委政府应该调动帮扶者的个人帮扶积极性,整合帮扶者的资源,制定具体详细的帮扶步骤和计划,由党委政府出面实施帮扶计划,使帮扶对象真正享受到帮扶成果,早日脱贫奔小康。下红土沟村是湟中县的贫困村,全村有贫困人口72人,23户,帮扶结对23户,帮扶单位和个人经常通过一些资金和实物进行帮扶,但是,下红土沟村实现长期脱贫仅靠帮扶单位和帮扶结对的救济式帮扶举措是远远不够的,它解决不了深层次存在的贫困和长远脱贫问题。

  (七)产业项目缺乏长远宏观规划

  调研中,下红土沟村干部群众对精准脱贫的途径有一个统一认识就是必须通过产业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和解决农民的脱贫问题,这是精准脱贫的重点和难点,他们期望在精准脱贫问题中千万不要站在理想主义的制高点上,做着与实际脱节的格式化设计,“输血式”、 “蜻蜓点水式”、“大水漫灌式”的帮扶方法只能解决燃眉之急或局部问题,只能作为短期行为受到短期效益。下红土沟村驻村干部与村民采取先行先试的创新精神,采取外出务工、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多种扶贫方式,多措并举,共促增收。但是,省、市、县一级对贫困村的产业项目缺乏长远宏观的设计和部署安排,各贫困村各自寻找项目,至于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和长远性只能自己判断和掌握,所以,这类产业项目存在很大的风险,作为贫困村能担得起这样的风险吗?

        三、对策建议

       (一)注重强化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三基”建设的要求是实现基层组织全面加强、基层工作全面进步、基本能力全面提升。下红土沟村作为一个贫困村,在精准脱贫中任务十分艰巨,若要按照中央和青海省的精准脱贫目标,村级党组织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脱贫攻坚才能落到实处。为此,脱贫攻坚战首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只有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注重强化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注重提升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注重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村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脱贫攻坚工程才会有坚强的组织基础和发展动力。

  (二)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造成贫困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在下红土沟村调研发现,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由于没有太多的致富技能,他们缺乏应有的内生动力和致富信心,这是实现精准脱贫的一个重要障碍。为此,政府要注重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认真做好贫困人口的职业教育、务工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确保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和培训一门技术,振兴一项产业,以智力扶贫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坚持“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力争使贫困群众掌握1-2门实用技术,实现贫困群众的长期脱贫问题。

  (三)依托产业带动农民脱贫增收

  产业带动农民脱贫增收是一个良好的脱贫途径,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培育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努力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是实现贫困村长期脱贫的一个法宝,为此,要注重把“增收支柱”筑起来,依托扶贫资源秉赋,大力发展以养殖、药材等为主导的科技环保型脱贫产业,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支柱筑起来,增加粮食外的收入,在当前农民的组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时期,因地制宜,创新发展,走出一条适合实际的脱贫之路是精准脱贫的关键。

  (四)注重及时落实脱贫项目资金

  精准脱贫日程紧任务重,需要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争分夺秒,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的工程中,不能有丝毫的懈怠,特别是贫困人口的扶贫资金、脱贫项目和资金决不能只停留在概念中,也不可拖延发放或截留发放,以免耽误脱贫攻坚工程的进度,要把及时落实脱贫项目资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部署,按时划拨,为早日实现“十三五”的精准脱贫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精准式贵在制度和政策精准

  贫困和返贫的原因十分复杂,精准式脱贫首先要找准贫困的原因,在制度和政策层面进行精准设计,精准实施,通过制度和政策的改进达到精准增收的效果,使贫困者逐步增加政策性收入、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劳务性收入等,这样才能使精准脱贫实现预期的目标,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真正享受到政策和制度的优越性。

  【作者简介】拉毛措,青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长、研究员。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版权所有 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技术支持